创新创业4.0时代来了!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如此强调,让很多年轻人感到振奋。
创新已经成为推动高质量增长的关键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而在许多人看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86个字,就是创新创业4.0时代的注脚。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创新创业4.0时代最大的特点是“要素更加丰富”、“整个创新创业体系更加立体化”。而打造创新创业升级版,围绕创新创业开展的一系列服务需要做出什么转变?
提供全方位创新创业服务,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大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开放创新资源,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形成线上线下结合、产学研用协同、大中小企业融合的创新创业格局……这些国家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战略,如何与年轻人的创业实践相结合?
4.0时代,创新有多重要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评估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赵宇认为,与去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新建一批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相比,“推进”意味着要充分发挥地域特色,依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辐射带动作用,构建适合地区发展的创新创业体系。
过去两年,国家先后公布了120个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旗下的中关村雍和航星科技园(以下简称“航星园”)是一个示范基地的核心区。在园区常务副总经理郭永喜看来,创新创业1.0时代创业公司数量不断增加,但是进入4.0时代,创新就要发挥更多作用,“要从依托创新、扶持创新、支持创新层面去带动创业,这是围绕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核心转变。”
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的创业服务也要“创新”。“创新创业基地不是纯粹的创新创业空间、孵化器或者加速器,而是创新创业资源集聚的载体。”园区副总经理周孟飞称,未来园区要在人才、技术和资本三方面对创业企业展开更精准的服务。
据介绍,航星园每年吸引30名左右的留学人才落地园区,今年将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我们跟瑞典、芬兰等北欧国家建立了创新合作模式,把海外的一些科技人才、项目引到园区,进行创新合作。”
在技术层面,航星园将发挥航天科工自身的专业优势,依托航天科工集团的研发能力,为园区的创新创业团队更好地提供技术服务。“园区的很多龙头企业都有一些创新研究院,这块也是我们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抓手。”
在资金方面,园区也正在筹备成立基金,用以对园区内优质的企业进行投资。在赵宇看来,创新创业示范基地要加强对处于萌芽期具有潜在创新性企业的扶持力度,敢于试点突破一些体制机制的制约,促进这些有潜力的萌芽企业度过早期的难关。
而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的重要使命还包括推动各类主体融通发展,“特别是要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支持大型企业构建开放式创新创业平台,促进形成大中小微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生态体系。”赵宇告诉记者。
郭永喜特别留意到 “大中小企业融合的创新创业格局”这14个字。在他看来,融合需要一个核心,而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就可以承担核心的作用。
航星园的产业定位是服务科技类和文化类的创业企业,在13.5万平方米的园区里,目前入驻了300多家企业,其中有跨国公司、上市公司,还有大量的小微企业。
“怎么让它们融通发展?”这两年,园区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园区正围绕科技与文化的产业定位,形成产业集群,把同在一条产业链上的大中小企业进行上下游分工协作,让创新与创业融合到产业链条中间去。“小企业有技术的,园区就帮着跟大企业对接;大企业有什么需求的话,园区也找小企业看能不能帮忙。”
园区希望真正做到让大企业和小企业“大手拉小手”,彼此开放研发、渠道和客户等资源,这样才能够出现融通发展的前景。
从“盖房子”到“家具共用”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从健全国家创新体系、提高全社会创新能力的高度,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把公共财政投资形成的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让它们更好为科技创新服务、为社会服务。
赵宇认为,打造创新创业升级版,推动创新创业的持续深入发展,要围绕创新资源展开,“这方面大企业的创新资源更丰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鼓励大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开放创新资源,这让许多人眼前为之一亮。
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零号湾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志刚注意到,国家提出鼓励大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设立专业化众创空间。他认为,建立专业化的众创空间,能够带动大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观念的转变。但企业、机构内部的资源,难以通过众创空间传递到创业者身上。今年“开放创新资源”,是抓住了痛点。
他表示,大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是创新资源最为集聚的地方。从“设立专业化众创空间”到“开放创新资源”,这一过程就像从“盖房子”到“家具共用”。之前设立众创空间是建房子,但能不能让里面的人住得更好,取决于房主能不能把更多的内部资源向创业者开放。
零号湾是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和上海地产集团合作的创新创业培育平台。张志刚告诉记者,这里的创业者,如果需要上海交大的实验室和研究平台,零号湾可以帮他们协调申请,“有些(资源)是免费开放的”。
郭永喜说,航天科工集团的相关研究院有许多实验室。如何把这些实验室里的设备仪器开放给创业企业使用,是航星园今年重点考虑的问题。他计划搭建一个平台,将集团内部的一些研究院和实验室对接到所需要的企业上。
这几年,我国有一些城市面向中小创业企业发放“科技创新券”,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创新券来向科技服务机构购买创新科技服务。
“这相当于政府承担了一部分企业早期的运营和研发成本。”张志刚认为,需要中小企业主动去了解这方面的政策。而涉及到外省的创业企业,需要跨省使用一些创新资源,张志刚认为,政府可以搭建一个平台,把各个省市、各个地区的开放资源放进去,打破地域间的限制。
在西安中科创星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联席CEO米磊看来,开放创新资源,目前一些机构的动力不足,可以考虑把开放创新资源纳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考核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副主任田丰近年来十分关注小微企业的生存状态。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里最吸引他的就是“提供全方位创新创业服务”这句话。
他认为,“全方位”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政策的落实。他发现,在落实创新创业政策的过程中,部门之间有时缺乏协调。“许多部门推进的侧重点不一样。小微企业需要的是整体性的帮扶政策。”其次是政策的普及。去年,田丰在调研时发现,地方政府对小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与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关系。南方一些城市经济发达,创新创业扶持力度比较大,而在东北的一些城市,政府能动用的经费则非常有限。目前创新创业基地、孵化器等平台,能够覆盖的小微企业数量有限。进驻到园区里面的企业,可以享受到一些场地的优惠政策,还能享受到各种证照办理的便利,但许多园区里的办事机构不对外开放,无法覆盖到平台以外的企业。
在这个问题上,数字品牌榜CEO叶玮深有感触,公司的注册地在北京市朝阳区,每次去办社保事务时都特别头疼,社保中心位于双桥附近,路特别堵,办个人事社保,来回要大半天时间。作为小微企业加初创企业,叶玮还有一个更大的诉求,就是希望未来政府能在政策上多考虑一下小微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的对接。
在用技术创新带动创业这条路上,叶玮觉得小微企业特别需要高校、科研机构专家的指导建议。过去,为了找相关专家给企业的技术把把脉,叶玮是通过一款知识付费的App约到的一个专家,但是这种指导无法形成常态。
把公司注册在朝阳区,是因为企业的客户集中在这一片,但是公司运营起来后,叶玮发现,在技术支持上,往往身在海淀区的那些科研院所里的专家是企业更为需要的资源。
她希望,小微企业能有机会和大的研究机构或高校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但这更需要政府引导。
关注企业,更关注“人”
田丰发现,一些孵化器平台只顾着拉企业进来,但却忽视了标准问题。进入孵化器的企业未必是适合的。
周孟飞也注意到这个问题。他表示,园区在筛选入驻企业时将以创新力为标准。创新力主要从三方面考虑:第一,创业团队里研发人员的水平;第二,创业团队是否有国际化背景;第三,有没有核心技术或专利。创新创业升级,“一定是创新带动创业。”
他认为,提高入驻企业标准,“才能把资源用在刀刃上”。创新创业示范基地要做好服务,但也要把握好“度”——不能变成企业的家长,不能过多介入企业发展。赵宇说,做好创业服务,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各类基地、空间不能随意跟风,必须结合当地实际条件、企业自身优势,将这些发展成创新创业资源,再去逐步建立产业链条。”
车库孵化合伙人吴建波说,这几年孵化器、众创空间的数量不断增加,逐渐出现同质化现象,缺乏创新。各机构应该深挖创业者需求,创新服务产品。比如区块链技术可能成为技术创业的一个风口,“创客空间是否为此做好了准备?如果等市场成熟再去追(热点),就被动了。”
周孟飞觉得,进入创新创业4.0时代,国家不仅要关注创业企业,更要关注服务创新创业的人。这是服务平台比较大的痛点。“为创新创业提供服务的人的职业身份怎么定位?”周孟飞说,现在服务创业团队的一些员工,常常说不清自己的职业身份。
创新创业的很多配套政策、支撑体系要升级,为创新创业服务的群体也应该有级别,有职业发展通道。对这些人员怎么进行培训、引导和鼓励,是下一步国家要考虑的。“如果没有这些人参与创新创业,谁来做最底层的服务?谁来抬创新创业的‘轿子’?”(中国青年报 宁迪 张均斌 赵丽梅 李彦松)